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千百年来,钱塘江海塘抵御潮水侵袭,保卫着沿岸城市与百姓的生活和生产。为向新时代青少年普及钱塘江海塘的历史文化知识,挖掘钱塘江海塘的故事和历史科学价值,中国水利博物馆策划推出了“争做钱塘小专家”青少年海塘研学实践活动,活动一经推出,反响热烈。 3月24日,20位浙江少儿电视台中国蓝小记者在家长的陪同下兴高采烈前来参加研学活动。小记者们跟随科普老师,通过参观感受、专题讲座、故事传说、知识问答...
3月24日上午,浙江自然博物馆举行了2018浙江自然博物馆优秀讲解案例(学生组)推介活动。活动得到了小小讲解员的积极报名参与。经过紧张的角逐,18位参赛选手中,有十名小选手脱颖而出获得了十佳称号。 本次比赛,评委们从讲解内容、讲解技巧和时间控制三方面进行评分。小选手们根据参赛要求,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讲解内容,有的选手通过“穿越万里的惊喜”的主题,用俏皮的讲解方式介绍了一件抹香鲸模型跨越万里来到...
3月28日下午,由大栅栏街道妇联主办,大栅栏琉璃厂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中心承办的大栅栏街道“魅力巧娘”非遗小课堂在93号院博物馆开课。北京绢人技法是非遗小课堂的第一期课程,正值北京绢人的展览期间,93号院博物馆特邀北京绢人传承人马燕平女士授课,来自延寿、石头、三井等社区的20余位巧娘参加了本次课程。 在课程开始之前,大栅栏街道妇联主席芦秀荣发表了讲话,“本次活动,为巧娘...
清 每半开长43.9厘米、宽36.8厘米 西域是西汉以后玉门关以西地区的总称。至公元19世纪末,西域之名始废弃不用。这本图册描绘新疆南北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情况。图中的“厄鲁特”,是清代对西部蒙古各部的总称。厄鲁特共分四部:杜尔伯特、准噶尔、土尔扈特、和硕特。他们生息于匝盆河流域和准噶尔盆地,经营牧业,并有部分农业。另一幅图中的“图尔扈特”即土尔扈特,明末清初西迁至伏尔加河下游游牧。乾隆...
清 弓袋长62厘米、宽29厘米;箭袋长42厘米、宽21厘米 这是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台吉敦多布达什进呈乾隆皇帝的弓袋和箭袋。黑绒底上有金属花装饰。 明朝末年,游牧于我国西北的厄鲁特蒙古族有四个部落,其中一个叫土尔扈特,土尔扈特部原游牧于新疆塔尔巴哈台附近。随着各部落的发展,游牧地日渐紧缺,为了寻求新的生存环境,土尔扈特部离开故土,一路向西,约在公元161...
清 全卷长808厘米、宽41厘米 纸本,设色 作者: 钱维城 这是一幅描绘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1795年)清军平定新疆境内准噶尔(达瓦齐)叛乱的历史画卷。准噶尔部是厄鲁特蒙古的一部。元朝灭亡后,蒙古形成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和漠西厄鲁特蒙古三大部。漠西厄鲁特蒙古的首领是元太师托欢之后,明朝称其瓦剌,清朝称其卫拉特。大约16世纪后期,厄鲁特蒙古已分成四部,其中准噶尔部游...
秦 现存残石为竖直的长方体,高132.2厘米、宽65.8——71.3厘米、厚36.2厘米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第二次巡游,登临琅琊山(今山东省胶南市南)时,修琅琊台,勒石颂扬他统一中国的功绩。刻石书体为秦篆,传为随行廷尉李斯所书。《史记·秦始皇本纪》载有刻辞全文。此刻石本在山崖上,清代被人凿下保存,已成秦刻石存世的稀世珍品,是了解秦代统一事业的重要文献。 此残石为竖直的长方体,...
清 全卷长692厘米、宽49厘米,设色绢本 这是一幅描绘清朝平定准噶尔军队在西藏叛乱的画卷。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策妄阿拉布坦率军入藏,执杀了拉藏汗,毁坏寺院,残害百姓,西藏地方陷入混乱。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正月,清政府“命抚远大将允禵,……率兵进藏”平叛。图卷所绘为噶尔弼从南路进军西藏的情景。图卷开始是清军都统法喇进驻打箭炉,副将岳钟琪进驻里塘的画面。接着生动地反...
秦 明器 陕西省临潼市秦始皇陵区出土 高68厘米 此俑作跪坐状,头绾圆形发髻垂于脑后,身穿交领右衽长襦,腰束带,双手半握拳分别置于膝上。 秦始皇陵园内出土了一批跪坐陶俑,其具体地点,一是在秦始皇陵东侧的马厩坑内,一是在秦始皇陵封土西侧的珍禽异兽坑附近。前者身份为养马的圉人,后者身份为饲养鸟兽的囿人。此陶俑造型准确,发丝用阴线刻出,整齐不乱,塑造尤其精细。 近年在...
秦 统一度量衡的诏书版 长13.4厘米,宽11.5厘米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命丞相隗状、王绾把秦国所制定的度量衡标准,作为统一的度量衡制度颁行全国。在这件青铜诏版上,以小篆体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度量衡的40字诏书,后又附有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补刻的诏书。有的诏版直接镶嵌在铜、铁权上,有的四角或边缘带孔,以钉在木制量器上。 此诏版正面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
秦 调兵凭证 传山东临城出土 长8.9厘米、宽2.1厘米、高3.4厘米 此符是秦始皇调动军队的凭证,用青铜铸成卧虎状,可中分为二,虎的左、右颈背各有相同的错金篆书铭文12字:“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意为此兵符,右半存皇帝处,左半存驻扎阳陵(今陕西咸阳市东)的统兵将领处;调动军队时,由使臣持右半符验合,方能生效。 符节是中国古代朝廷传达命令、征调兵将以及用于各...
清 长41.1厘米、宽38.4厘米 绢本,设色 1954年樊尔乾先生捐 捐赠 该图册描绘的是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冬至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秋,清军在平定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叛乱中,西路大军军粮督运官范承烈向喀尔喀蒙古克鲁伦河和翁金河前线两次运输军粮的情景。图册原24开,现存19开。签题“北征督运图”。末开款署“广陵禹之鼎谨绘”,钤白文“禹之鼎印”、“慎斋”印,为伪题。...
秦 建筑材料 1974——1975年陕西省咸阳市东郊秦1号宫殿遗址出土 长100厘米、宽38厘米、厚16.5厘米 此砖呈长方形,一面模印首尾相衔、相互交织的两条巨龙,一龙身饰鳞纹,另一龙身饰三角纹,双龙环抱三个璧形图案,图案内饰圆圈纹,龙身上下对称装饰着卷云纹和圆圈纹。该砖用来铺设踏步。 中国古代有“五德终始说”,认为夏朝是木德,商朝是金德,周朝是火德。商取代夏是金胜...
唐 食器 1978年湖南省长沙市铜官窑址出土 高4.1厘米、口径15.5厘米 此盘盘心是白彩圆形,其上和周边涂画褐彩兰草纹,线条流利,转折随意。铜官窑位于今湖南省望城乡的铜官镇至石渚湖之间约5公里的范围内,均称为长沙窑。唐代的史籍中没有此窑的记载,直到1956年发现后,才知道这是一个规模大、品种多且很有艺术特色的窑址,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铜官窑在中晚唐是最为兴盛,以...
唐 盛器 高38.3厘米、口径16.1厘米 此罐器浑厚丰满,施黑釉,黑釉上的几块蓝斑纹,蓝中闪白,飘忽不定,自然流淌,这种花釉瓷有“唐钧”之称。唐代花瓷的成功烧制,为宋代钧窑的出现及花釉制品的成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